紋影法,又稱紋影技術,包括黑、白紋影法,彩色紋影法和干涉紋影法,是用紋影儀系統(tǒng)進行流場顯示和測量的常用的光學方法。紋影法首先由Toepler于1864年提出,并應用在光學玻璃折射率的檢測中。
紋影儀,亦可稱為紋影流場顯示儀,是一種用于以光學方式對流場中流體的分布和密度梯度等進行測量和顯示的傳統(tǒng)裝置,可廣泛用于觀測氣流的邊界層、燃燒、激波、氣體內的冷熱對流以及風洞或水洞流場。
紋影儀可用來觀察透明介質因各種因素引起的擾動的分布、傳播過程以及擾動強度等。如研究激光與物質作用、分層流、多項流、傳熱與傳質、激波、超聲速流、燃燒、火焰、爆炸、高壓放電、等離子體、內彈道及某些化學反應等學科的流場密度變化科學研究。
工作原理:
紋影法增加了一個“刀口”。讓透過實驗段的投射光在刀口處成像,經過另一透鏡再投射到屏幕上,密度大的區(qū)域因為偏折大被刀口擋住,在屏幕上呈現(xiàn)暗紋,密度小的區(qū)域因為偏折小未被擋住,在屏幕上呈現(xiàn)亮紋。密度的不均勻造成屏幕上亮暗不均勻的紋影,測量紋影的尺度可計算光的折偏。該法具有構造簡略、靈敏度高的長處,在空氣動力學、熱力學實驗中廣泛應用。